3352202.jpg

  陳耀昌  著  

就算是我這種對歷史人文有興趣的人,也很少看所謂的"歷史小說"
會知道這本《福爾摩沙三族記》是因為國小老師的推薦,他看我常常在FB上分享一些關於原住民和台灣早期人文軼事的動態,就借了這本書給我。
 

這本《福爾摩沙三族記》,呈現了我們從來不曾接觸過的台灣、當年的福爾摩沙,剛開始看本書時,裡面的場景及風土民情就像是在瀏覽別的國家一般,如此陌生又新奇,讓人忍不住想一頁一頁地翻下去,一把將荷治時期、平埔族風情、漢人移墾文化融混而成的台灣開拓史,完整而慎重地呈現給大家。

「為台灣留下歷史,為歷史記下台灣。」

這是讓我對其作者陳醫生肅然起敬的寫作初衷。

 

大家都知道,荷蘭人在大航海時代佔領台灣,建造了有名的熱蘭遮城,然後鄭成功來了,把荷蘭人從福爾摩沙驅逐,END
這就是我在國中課本中學到的,台灣史的起源。
現在想想,以前都不會想說荷蘭人來以前的台灣是什麼面貌?
荷蘭人為什麼要佔領福爾摩沙?鄭成功為什麼要跑到台灣來打荷蘭人?
他又是怎麼打得荷蘭人?
那時候的航海強國荷蘭,鄭成功怎麼就打得那麼輕而易舉?

被考試至上、填鴨式教導的我們,
完全無法靠自己去發現這些課本上的矛盾錯漏之處。

 

在許多新聞平台上,只要是台灣能躍上國際舞台或是國際排名的訊息總是會被大肆渲染及報導,讓許多國人們與有榮焉。
台灣,其實是很特別的地方!
台灣,其實是很重要的地方!
台灣,其實是一點都不會輸給其他國家的地方!
所以我們要愛台灣。

可我常常感覺,這種愛,只是虛榮感膨脹後的產物、掩蓋自卑的擋風板。(常常要跟對岸比較的心理壓力)
我們都沒有真正地認識過台灣的從古至今,回頭想想,我們以前讀過的台灣史是如何地簡明淺薄,篇幅也小到一次段考就可以解決,但是從來就沒有人覺得哪裡奇怪,大家的眼光都放在下一次段考--那又臭又長的中國史、撲朔迷離的世界史。
而我自己也不否認,我是在看了電影《賽德克巴萊》之後,才認知到原住民的文化其實淵遠流長不輸中國,跟大自然的相處與崇敬之心、對待神祉與傳說起源的道理不輸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宗教,從那時開始,我才試著不用同情、未開化或是弱勢族群的眼光來看待原住民文化。

這次的機會很湊巧,也很幸運得到這本書,讓歷史為原住民平反,讓福爾摩沙為荷蘭人留下勳章、讓台灣為鄭成功見證傳奇。

台灣,福爾摩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
開拓史是由三個種族彼此交融開創的地方。
荷蘭人的制度、平埔(南島語族)族人的包容、漢人的勤奮,共同將這個已經被神所眷顧的小島開墾成當時的移民天堂。


一位跟著牧師父親來到"蠻荒之地"的荷蘭少女瑪利婭,跟初戀情人分隔兩地,懷著不安與期待的心情來到人們口中的美麗之島;西拉雅部落的第一美女烏瑪,跟著她的「牽手」是第一批接受荷蘭教育、受洗為基督教的平埔族人;而海峽對岸,滿人入關,大明王朝岌岌可危,鄭成功與父親決裂,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對抗清兵,原本在穿梭於東亞各國的商人陳澤,心懷忠義,決心投靠鄭成功,成為鄭營大將。
面對瞬息萬變的航海時代,戰爭的無情殺戮、親人摯友的永別。
瑪利婭、烏瑪與陳澤一同捲入這場歷史動盪,三人的生命交織成一段驚心動魄的大時代故事。


本書剛開始時,我就對一段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意是說:
「福爾摩沙人雖然有獵人頭的習俗,但他們並不是食人族,也不凶暴。
他們太好命了,整個福爾摩沙的大草原上都是梅花鹿,他們並不愁吃,福爾摩沙人很聰明,他們有計畫地獵捕梅花鹿,人跟鹿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島上有各種美麗的鳥類,卻沒有老虎、獅子等凶猛的動物,會傷人的頂多只有一些野豬,聽說在高山上有熊,還有體型比較小一點的豹。
也就是這樣舒適的環境,導致福爾摩沙人迄今沒有進入農業社會,因為他們不需要,取得食物太方便了,根本不需要辛苦耕種。部落裡的男人要證明自己是勇士中的勇士,就去獵山豬,而部落之間難免有衝突,一衝突就有械鬥,於是割取對方人頭就成了勇士的象徵。」


寥寥數句就生動體現了原住民的生活法則,以及荷蘭人觀察他們後的感悟,這種感悟,也是我們現在正在看書的這些現代人會有的衝擊......與憧憬。
原來以前的台灣是如此豐饒美麗、平埔族人生活地是如此簡單適宜,看著看著就不免有些心酸,為逝去的福爾摩沙感到心痛,因為現在已經是台灣了...回不去了....(嗯?

本書的前半部主要是在描述荷蘭人與平埔族的相處,南島語族的單純大氣讓他們很快地接受了常常拿新奇東西、教導他們衛生等新概念的荷籍牧師們,雖然他們對於有些做法還是會不滿(例如不讓他們獵人頭,不讓女巫治病等),但是牧師還是會秉持著善良通達的態度在某些程度上尊重平埔族人的文化,畢竟荷蘭還不是把福爾摩沙當成殖民地,只是做為與東亞交易的貿易轉運站而已,所以其實直到荷蘭人離開之前,他們的勢力頂多往南到高雄(楠梓一帶)、往北只到嘉義一帶而已。

當時反而是漢人跟荷蘭人的矛盾比較嚴重,因為中國正處改朝換代(明到清)、戰亂動盪的年代,許多沿海一帶的泉、漳州難民都會移民到澳門、印尼、大員(台灣台南),因為漢人太多了,加上他們善於耕種,是荷蘭人最得力的糧倉,可人多勢眾,有些比較不公平的稅收日積月累就會引起漢人們的不滿,認為荷蘭人因為要傳教就比較偏袒福爾摩沙人,福爾摩沙人也不滿漢人一直以耕種為由佔領他們的獵場、捕殺或驅趕梅花鹿,沒有鹿就沒有食物,這樣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
三個種族環繞在福爾摩沙這小島上,因為立場不同、利益爭奪而導致的矛盾就這樣愈來愈深......

而後半部,讓我蠻意外地是,鄭成功。
其實鄭成功,全台灣,或是說整個大中華圈,應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戰功彪炳被後人傳為神話、他的治軍嚴明暴虐易怒卻也讓他有暴君之名,甚至因為他在亂世中治理地方,名不正言不順,認為他就是一佔地為王的海盜的也大有人在。但仔細想想,我們似乎沒有用一種貼近完整的角度來看待過他,用歷史事件的演變走向看待他的決策,從他的身世個性進而探討他下命令時的道德依憑、觀念想法、治理手段。看看近代軍閥大家的蔣中正,探討他生平各方面的書籍層出不窮,反觀這位被稱作開台始祖、軍威赫赫的鄭成功卻幾乎沒有。

看完本書,真的會對鄭成功有更深、更全面、也更不同的見解,他不再是歷史課本上兩三頁一帶而過的海上梟雄,而是為了反清復明、移孝作忠地帶著捨棄自己父弟於不顧也要替君主成就大業的沉重負荷掙扎於亂世的悲劇英雄。書中的鄭成功,有血有淚,有挫敗有失誤,有悔恨有自卑,退下廟裡香火的煙霧圍繞,他就只是個窮盡一生只為找個安身立命所在、卻不得如願的普通人而已。

鄭成功的崛起,也將荷漢對立拉到最緊張的局面,也為接下來決定台灣命運的安平海戰揭開序幕。

我其實很感動,看到描述如此完整且深入淺出的鄭荷大戰,兩軍交戰的時候不得不說真的是本書最精彩的地方,不偏頗不帶立場地把雙方戰事描繪地栩栩如生!再一次證明了「所有戰爭都是起源於一場誤會」的說法,也是我常說的,很多事情沒有一定的對或錯,只是立場不同而已。

歷史,也許是冷的。但小說可以賦予歷史一股新的生命,像是時光機一樣,將久遠的人事物帶到讀者眼前,感同身受。
這本小說對於珍惜台灣的朋友來說,絕對是一部必讀的佳作,我這篇觀後感縱然是爆字數了,但我總覺得我傳達出去的感動還是遠遠不及本書的一半。

有人說,台灣人的血統基因庫應該是全世界數一數二複雜的,我們有歐洲白人種、南島語族種、日本種、漢人種,可說是大半個地球的血統都融合在這個3.6萬平方公里的小島上,是實質上的「有容乃大」,但看看現在的社會環境,煽動族群對立的言論還是說得天花亂墜,在我看來,應該說看完本書以後覺得,從一六二四年為分界,臺灣就只有福爾摩沙人跟台灣人兩種而已,福爾摩沙人是原本就住在島上的主人,而後來移民的各色人種,都是台灣人,前者千萬年來都守護著這個豐饒的島嶼;後者則是賦予島嶼新的體驗與定義,讓它不會被世界所遺忘。

雖然台灣不會再變成福爾摩沙,但它還是值得我們用最虔誠的心去珍惜。
看完本書,絕對會讓你產生珍惜台灣的使命感!

 

 

arrow
arrow

    Co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