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688153  

灣生,就是指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
血統是純粹的日本人,但心靈卻是受到台灣這塊土地的滋養,認為台灣才是故鄉。在這樣的背景下,導致他們在日本戰敗、被強制遣返時,開始了「永久異邦人」的矛盾人生。

看了紀錄片後更加感傷於跟時間賽跑是多麼殘酷的事情,
許多書中的灣生老人家根本來不及被紀錄到其中,
紀錄片要支持,但書更是值得收藏。

在書中提到:
『灣生』是個只存在於特定時代的專有名詞、是個死語。

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就讓我感到強烈的悲傷。

 




當初在知道《灣生回家》這本書後,我驚訝於自己的無知。
正因為我對於清末明初、日治時期的兩岸歷史都頗具興趣,所以當我看到「灣生」這個名詞腦袋卻一片空白的時候,還真是自慚形穢,二話不說就買下這本書想一窺究竟。
這本書的魔力太驚人,他像是一塊拼圖片,湊上了在國民政府教育下,台灣對於日本各種矛盾情結的由來。

還記得我在國中時,歷史課中提到台灣日治時期的部份時,大多都是講述日本人在台灣如何如何的強制蠻橫、如何如何的高壓統治,連國文課也多是收錄了像賴和等作家對日的抗議文學《一桿稱仔》當然,基礎建設跟水圳之類的貢獻也是有提及,雖然跟五六零年代比起來,九零年代的教育已經算客觀許多,但字裡行間還是多有在殖民時期忿忿不平之感。
但書讀得愈多,從學校放學回家時,在生活中感到的違和感就愈大......

為什麼在書本裡日本人對台灣這麼差,但至今台灣生活中,對日本的文化與資訊還是那麼親密?周遭的人(小時候住在閩南村落)提及日本也沒有多大的憤慨與厭惡,反而吃穿用度只要是日本品牌、或是套上日本製造就是品質保證,就算單價偏高也無所謂。我媽媽(閩南人)常說:「東西如果品質好,價錢高也是應當的,不要因為省錢就把生活搞得濫竽充數。」
因為喜歡那段歷史,有時候會跟媽媽聊到上課的內容,媽媽沒有說課本裡是錯的,但是她會補充許多日本時代的事蹟,而這些大多都是正面的。
之後我才知道,那是因為外婆有受過日本教育,所以媽媽從小的教育應該也是有受過外婆薰陶的,但這個時候我就更疑惑了,媽媽那個世代的教育,正是國民政府黨國主義最強硬的時候,課本都是國立編譯館的一家獨大,上課前都還要唱國歌,三民主義、大中國情懷、反攻大陸都是教育的主打方針,那為什麼媽媽還是會對日本的印象褒大於貶呢?

反觀之下,以前在我們村子旁邊就是一個空軍的老眷村,大家都會「老芋仔」、「老番薯」的叫,小時候不懂事,也會跟著用這些稱呼叫那些獨居爺爺,但有一天就被媽媽斥責了,說那樣的稱呼小孩子是不可以叫的,會讓人家覺得沒有禮貌!
當下心情大概就是所謂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吧,當下就在心裡嘀咕著:明明大家都這樣叫啊。
到了現在才意識到,那時候媽媽斥責我的原因,也許很大部分是怕我們小孩不知分寸,不懂得分辨場合吧。有些事情只能在私底下說,搬到檯面上或是給有心人利用了,或許才是外婆跟媽媽所擔心的事。

9484034  

到了脫離教育體系已經四五年的現在,網路資訊的發達,各家說法的百家爭鳴,也漸漸讓我自己明白了一些道理。例如,八年抗戰時,台灣已經是屬於日本的領土了,所以當時的台灣人其實是支持日本的(我說直白點,當時隱性的民族主義就先不管了),本著這個觀點才來看國民政府來台後所宣傳的種種大中國情懷、宣揚國民黨抗日的英雄事蹟、斥責共產黨的背後捅刀、把台灣塑造成「正統的中國」,也許在老一輩的眼中看來是很突兀、很矛盾的(可能還有點啼笑皆非的感覺在),因為對於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的老人家來說,「我們是戰敗國」的觀念可能是首先的;但過沒多久日本歸還台灣、光復了,又一瞬間變成了戰勝國,前一刻可能還因戰敗而惶惶不安,下一刻又是光復後應該要的歡欣鼓舞,但對當時的台灣人或原住民來說,對於未來、對於國民政府的政權也許比日本的統治還要讓人不安。

而在看完《灣生回家》一書後,我就更能確信在生活中常常感到的違和感來自哪裡了。
統治的權力其實並不能把曾經存留在這塊土地上的感情抹煞,國民政府想要讓台灣成為唯一的炎黃子孫,但幾百年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民族、思想、政權、文化有好幾個,不可能全部打掉重練,企圖一手遮天的情況下,長時間下來只是打自己的臉而已。

書中,灣生教會的一句話裡有:「如果再多的解釋都是錯,沉默等待時間替你說話,等待老天爺給你公平。」

這些灣生老人家,足足等了七十年。
在這七十年間,台日兩地在政治上不管經歷過什麼政治斷交或是經濟制裁,民間的交流卻從沒中斷過,不管政權如何操弄,人民用那成萬上億的心、用自身去感受的感情是怎樣也抹煞不掉的。其實很慶幸台灣人所謂的「民族性」沒那麼強,我想這是屬於移民社會的禮物,每個時代的移民都是因為在家鄉生活不好,所以才會想離開故鄉找尋新天地,這樣的心態對於生活是很勤奮的、容易知足的,加上原住民們樂天開朗的南洋性格,讓台灣成了亞洲國家中最悠閒自在、心胸寬大的國度,在紀錄片當中有個灣生後裔說:「從小爸爸就一直講述台灣多好多好,多想回去台灣,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台灣人呢,在長大後因為好奇也去了台灣旅行,大家真的都非常親切友善,尤其在知道我來自日本以後態度也完全沒變,我很驚訝在亞洲中竟然還有不討厭日本的國家在。」

在電影院中,大家看到這段話都發出了笑聲,我也忍不住笑了出來,回頭想想,這些笑聲裡融合了很奇妙的幽默,台灣人的自卑與自豪、無奈與尊嚴、寬容與親切,也許甚至帶些心酸,但當下的氣氛是很好的,我很喜歡那時候在那個黑暗空間,同時發出笑聲的、台灣人的心照不宣。

12105842_881461688604941_8819650649662183927_n  

在書裡,還有一點讓我印象很深刻,跟「灣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朝生」,意指日本殖民時期在韓國(朝鮮)出生的日本人,相較於灣生們對於台灣的種種依戀,朝生則是連想都不願意去回想,台灣人跟灣生與日本移民之間有著思念與遺憾;但韓國對朝生來說只有無止盡的殺戮與恐懼,在日本戰敗後,日人與朝生在韓國失去了政府庇護,遭到長期打壓、民族意識又強烈的韓國人便展開報復,開始毆打殺戮當時還沒遣返或是來不及上船引揚的日本人,連從小在當地長大的朝生也不例外,也許在韓國人眼中,不管是日本移民還是朝生,永遠都是異族、都是入侵者。
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會慶幸說台灣人的民族性不強,就是因為這樣這個島嶼才會有如此多的包容力、讓更多美麗的故事誕生(當然有時也會自嘲說是奴性太強XDD)。但我覺得這就是台灣的競爭力、台灣的資產。



灣生的故事太觸動人心,光是前導影片跟預告片我每看一次哭一次。

我想許多人會像我媽媽一樣,對於灣生這種大時代下所產生的悲歡離合感到苦手,苦手的原因不是不認同、不喜歡,而是悲痛的情緒太傷、哭泣的感覺太累,對於讀者的精神上是個很大的耗損。

但我想這是身為台灣人不得不正視的一段歷史、一段存在,目前身處的台灣的我們,不管是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還是外省人(新住民太新就先不論)都應該感受一下這種活生生血淋淋的歷史在心裡引爆的感動,連我知道我媽對不擅長這種題材也還是推薦給她,雖然她告訴我她每段故事都哭,但這樣的故事是真的值得被大家所看見的。
爺爺奶奶們的感情太真摯,思念太深遠,很多時候都讓我很不好意思(?)想說其實台灣真的沒有那麼好。再轉念一下,為了不愧對這些灣生們的鄉愁與思念,應該由現在居住在台灣的我們好好反思一下......現今在台灣的各種問題(好籠統XD)。

標題是想說觀後感的,但書裡跟紀錄片的東西卻沒介紹到多少,都只是我在自私地抒發情緒而已,我想每個人看完這本書、這部紀錄片一定都會震懾到內心的某個角落,不管是哪一個故事、每一句話,一定都會觸發某種感觸,這是灣生爺爺奶奶們一輩子的人生歷練,是僅止於某段時代的人生百態。

「灣生」雖然是死語,凋零完後便不可能再出現,
但是這些屬於他們的感情如果印在我們的心中、歷史中、想法中,我們這就是屬於台灣跟日本之間獨一無二的時代奇蹟。



也誠摯地推薦大家去電影院支持!!

在《看見台灣》中以不同角度認識震懾於台灣的美景;
在《十二夜》中以動物視角探討體會台灣社會制度下的希望悲鳴;
在《拔一條河》中以學生的純真執著見識台灣的堅強與毅力,
這次的《灣生回家》則見證不分種族與時空的永恆的愛。

台灣的紀錄片屢創佳績的原因我想都是因為「愛台灣」,而就衝著這點,我們與灣生便再無不同。

 

arrow
arrow

    Co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