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湊佳苗  著
王蘊潔  譯


自從今年暑假時看了《告白》這部電影時,湊佳苗這個名字我就記住了
買了《告白》的原著小說後,也看到了這作者其他的作品
《少女》就是其中之一
在圖書館看到時,雖然書櫃已擺滿了許多一樣是從圖書館借但還沒能看完的書
可這麼搶手的書,這時不借,我想到時候又會被我忘記了。

十七歲的青春年紀,在聽到死亡時,大部分應該是事不關己的態度
可如果親眼看到死亡,那是不是代表又會離「長大」更進一步?


這是一本為了看到死亡而想方設法看到製造死亡的歷程
因為用了少女視角,所以這趟死亡探險顯得有些......天真?

 


「妳們有看過屍體嗎?」
當紫織拋出這個問題,由紀跟敦子的世界彷彿開啟了一扇未知的大門

紫織的語氣有著「我跟妳們不一樣」的雀躍語氣
讓由紀跟敦子感到不甘心
這兩位從小一起長大,但隨著長大又變得尷尬的好朋友
伴隨著對死亡的好奇,兩人決定利用暑假去追隨死亡的見證
由紀到了小兒科病房當志工,醫院不乏死亡,她可以期待;
敦子則是到了老人院去幫忙,也懷著看到老人們辭世的想望


開始生疏的好朋友,彼此並不知道這趟探循死亡的旅程會把她們帶到哪裡
但結果,卻是她們怎麼也想像不到的....

 

看完這本書,我想,我在十七歲的時候,對於死亡有著什麼感覺?
我試著想像....
在黑暗的夜晚,我躺在床上閉起眼睛,想像著我死後的感覺是什麼
--是什麼感覺都沒有。
我猛然睜開眼,突然覺得很害怕,就跑去了爸媽房間睡地板

沒有什麼感覺比「無」更可怕,我到現在還是這麼覺得
現在偶爾想到還是會害怕,但我學會了「接受」「船到橋頭自然直」

我有看過屍體喔...
當看到時,老實說沒有想像中可怕
這跟「當你選擇面對,才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棘手」的道理是一樣的


本書少女們在追逐死亡的過程中,也體會到了死亡的意義、跟對生存的想法
比起她們親眼看到屍體,還更有價值

紫織是位充滿神秘及危險感的少女,書中她的比重不多,卻是靈魂人物;
敦子是集合「少女」標準特徵的角色,開朗、纖細、在乎週遭眼光,一開始正面的想法卻又忍不住老往壞處想
由紀的表現總是很成熟,但她的成熟是隱藏笨拙的產物,看似冷淡、說話不留情面,但也是為了隱藏感情

三位少女的故事看似毫無交集,但其實互相充滿著巧合(......巧合到有些刻意)
而第一人稱的想法,可以更貼近少女的想法、突顯她們的個性
這也是本書很大的看點~

(但在我還是少女時卻沒有這些想法,可能是國情差異吧><)

不知道日本的高中生是不是都像書中所說的那樣瘋狂、憤世嫉俗、自以為是?
(這種印象不只是在本書看到而已,日劇、電影中都會這樣表現)
當然,「自以為是」是青少年的標誌
但,日本的青少年,多了種「歇斯底里」的感覺
自殺、援交、霸凌...這些台灣的校園也不是沒有,只是似乎沒有像日本那樣理所當然?
(當然也有可能是台灣人過度樂觀....|||)

這樣「歇斯底里」的結果,就是成就兩位少女追求死亡的動機

慶幸地是,這樣的動機,最後她們得到的是「成長」,而不是「後悔」

看本書簡介時,可能想法會被引導到負面的結局
可能是後悔莫及;可能是遺憾;可能是....什麼都沒有。

不過本書是用少女的視角寫的,青少年的想法再怎麼灰暗
只要人格沒有扭曲,總是存在一絲天真
湊佳苗就是利用那些天真,再加上青少年總有的自以為是,鋪陳出這個故事
讓少女們原本堵塞的友情跟迷惘的人生,因為「死亡」這個插曲而找到新的價值


嚴格來說,本書說是勵志文學也不為過
只不過,主題可能驚悚了點(笑)

arrow
arrow

    Co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